涌动的蓝色新动能”——山东推进海洋经济一线观察

山东半岛的渤海、黄海,烟波浩渺,白浪滔天。

山东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、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,从开埠通商到自力更生,从对外开放到连接“一带一路”,走上了陆海统筹、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据初步测算,2023年前三季度,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.26万亿元,同比增长6.3%。

山东正不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,经略海洋这个重要的领域正积极谋篇布局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,"蓝色新动能"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持。

从大国重器到前沿创新,科技的进步**好

2023年12月12日,在招商局金陵船舶(威海)有限公司,一艘芬兰船东定制的高端客滚船交付完成,货值约10亿元,即将驶向欧洲。这艘船集运输、旅行、休闲和**等功能于一体,充分展示了山东造船人的智慧。该公司副总经理倪维松告诉记者:"我们目前有27艘造船订单,生产任务已经排到2028年。"

订单火爆,生产繁忙。山东船舶制造企业凭借强大的实力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,2023年新承接的海船订单量、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等造船行业的指标都有显著增长。

耕海探洋,装备走在前列。海工装备产业正在快速发展,这得益于创新力的不断提升。

亚洲**艘“海上油气加工厂”,目前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进行总装集成冲刺阶段。这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油卸载装置(FPSO)名为“海洋石油122”,人们称之为“超级能源碗”,在水深324米的海域工作,*大排水量10万吨,*大储油量6万吨,可在海上连续运行15年而不必回坞。

这张照片是在海洋石油工程(青岛)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拍摄的正在建造中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(FPSO)“海洋石油122”(2023年12月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

“‘海洋石油122’集原油生产、存储、外输等功能于一体,不仅可以抵御恶劣天气,还可以转移和重复使用。这个项目的副经理冉祥鹏表示:“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设计和制造能力的提高。”.

烟台芝罘湾畔,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基地,设备运转声震天,油气平台等产品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。企业负责人王建中表示:“我们已经成为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建造商中拥有众多‘世界**’的企业。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牢牢掌握核心技术,才能肩负经略海洋的重任。”

目前,山东海洋经济以船舶与海工装备为代表,成为了山东地区的一张亮丽名片。山东的青岛、烟台、威海等产业聚集区已经形成,大型散货船、豪华客滚船建造优势也在不断巩固,海洋油气开发装备、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、海洋新能源装备、海上航天发射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处于全国**地位。

参观者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游览(2023年10月2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

在山东,有许多前沿科研项目致力于突破储能技术。目前,山东拥有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(威海)、国家深海基地、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、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(青岛)等46个“国字号”科研平台,集聚了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。

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山东共有十余个海洋领域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,约占全国获奖总数的四分之一;海洋深水钻探、海洋生物育种、深海养殖装备等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处于全国**地位。

从链式发展到互融互通,合作共赢前景新

冬季的黄海之滨,瑞雪纷飞。烟台海阳市“航天大道”两端,一头是保障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海阳港,一头是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。火箭“出海之处”,航天产业迅速崛起。

山东烟台海阳港作为发射的母港,我国首次通过海上发射固体运载火箭并取得了成功(2019年6月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

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徐文介绍,当地凭借火箭海上发射的独特优势,借助完善的产业基础,致力于培育集星箭研制、航天配套和卫星应用于一体的航天产业链条,打造国内**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和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,努力进军高端制造业。

走进位于威海市环翠区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,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、褚岛科技岛、远遥科技港、羊亭产业园、靖子头特种装备服务保障区、海洋科创中心等功能区形成相互联动、相互赋能的空间布局,科研机构、高校智库、涉海企业和服务机构遍布其中,创新合作是这里的主题。

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(威海)中心不断突破,志在“向海洋要淡水”。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尊良表示:“我们为船业企业、渔民研制了高效、节能、稳定的船用海水淡化设备,船用淡化机体积小、重量轻,渔船海水淡化成本降低20%左右。”

船舶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停靠作业(2023年10月23日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

在山东,海洋产业链式发展,布局成势。潍坊市重点完善以碱、溴延伸产品为主导的海洋化工产业链;日照市坚持港口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、配套联动,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,实现“以港聚产、以产兴城、以城促港”……

海洋广阔包容、联通世界,开放合作是经略海洋的底色。

2023年年初,以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行动计划为中心,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山东建立的“海洋十年”国际合作中心,在联合国的框架下促进海洋国际合作,创造了新的机遇。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表示,这个高能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当地的海洋经济创造了对外开放、交流交易的新机遇,推动了海洋领域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向外发展,促使更多的项目、资金、技术和人才落地。

从山海之美到粮仓之丰,支柱产业动能强劲

驾车上千里的山海自驾旅游公路,感受自然之美,到半月湾欣赏海边日出的浪漫,去火炬八街留下清新的打卡照片......滨海小城威海在网络上迅速走红,旅游高峰期难以找到房间,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。

在山东省威海市半月湾海水浴场,游客在海滩上观看日出(2023年1月1日摄)。新华社发(朱春晓摄)

山东海洋旅游业正在持续复苏。烟台的海上观光路线推出了“海岸生活”品牌,潍坊通过举办风筝冲浪赛、啤酒音乐节、祭海节等各类赛事吸引了很多游客,日照的“海上牧歌”等海上休闲体验平台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喜爱。据统计,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,山东海洋旅游业保持了持续高景气态势,监测到的企业营收增长面达到了72.3%。

“2023年前三季度,海洋旅游业、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化工业作为山东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,增加值均超过了千亿元,成为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。”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表示。

耕海牧渔,为山东的“海上粮仓”再续新篇。在日照,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已经实现了量产。*新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——山东财金“海上粮仓壹号”,未来全部六个网箱投入使用后,年产三文鱼将达到1000吨。

第26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。参会者在国信展台“国信1号”模型前交流,这张照片摄于2023年10月25日。摄影师为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。

国信中船(青岛)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技术主管孙琳琳通过“国信1号”养殖工船指挥大屏,与记者连线,她表示:“我们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目前行驶于南方海域,船上设有12个大黄鱼养殖舱,可全天候仿真鱼类野生生长环境,目前有超过200万尾大黄鱼在这个养殖环境下迅速生长发育。”

青岛国信集团的工作人员现在通过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实时监控着“国信1号”养殖工船的海上作业情况(摄于2023年12月2日)。这艘船是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了4.5亿元才建造出来的。采用了“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”,可以把陆地上的养殖场搬到远海上。相比传统的网箱养殖模式,密度提高了4至6倍,而养殖周期也缩短了1/3。

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表示,他们一直在深挖海洋渔业的发展潜力。他们已经累计创建了67个国家级海洋牧场,占全国总数的大约40%。

威海市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的“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”“中国海洋种业之都”等品牌之一。他们正在引导海洋食品加工企业聚力研发生产、品质提升,以形成合力。目前,威海(石岛)高端海洋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已经聚集了赤山集团、广信食品等250多家海洋食品企业,共同研发了800多种海洋预制菜。

山东省荣成市爱伦湾海域海带养殖区的渔民采收了海带(摄于2023年5月8日,无人机拍摄)。新华社发(李信君摄)

根据初步测算,2023年前三季度,山东的海洋渔业、海洋水产品加工业、海洋矿业、海洋盐业、海洋化工业、海洋电力业、海洋交通运输业7个产业的增加值居全国**位。山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海洋经济动能澎湃,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
文字记者:王念、王阳

视频记者:王洪流、吴飞座

海报设计:潘红宇

编辑:李娟、陈民、庄文宇、王浩、赵明凯

统筹:黄小希、方思贤

关注我们

编辑:[db:作者]

来源:[db:来源]

发布时间:2024-02-24

文章地址:http://www.agreeablestar.com/news/419.html

联系我们
与我们取得联系
QQ客服
联系QQ客服
电话咨询
免费热线:18888888888